海盐元通街道全面推进垃圾减量分类工作

   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,自海盐县开展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以来,元通街道着眼于“分得准、减得好”,在收集、处理、监督等环节建立了有效工作机制。今年一季度,全街道垃圾外运量1236.82吨,比去年一季度减少1213.12吨,减少量近50%,真正做到了“人人减少垃圾,户户分类垃圾”。

    分类垃圾桶全域覆盖

    “李阿姨,这个宣传画贴在厨房里,天天看一看,就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扔了!”这几天,元通街道的村干部们将一张“垃圾分一分农村美十分”的宣传画贴在了每家每户的厨房间里,上面标明了哪些是可腐烂垃圾,哪些是不可腐烂垃圾,增强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。

    除此之外,街道还完成了辖区内6个村(社区)分类垃圾桶全域发放工作,同步完成上门宣传100%覆盖。并根据工业垃圾、建筑垃圾、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4个类别,针对居民、商铺、单位、农场、菜场不同对象指导科学分类,严格把好“桶前关”。

    在垃圾分类中,街道试行“居民分类—社区收集—垃圾分拣—资源化处理”收集处理机制,取得了良好成效。目前,通过堆肥,街道农业垃圾日均减少3吨左右,工业垃圾日均减少10吨左右,生活垃圾日均减少2吨左右。

    垃圾分类处理途径多样

    分类收集的垃圾该如何处理?记者了解到,街道主要建立了农业垃圾堆肥、生活可腐烂垃圾制肥、生活不可腐烂垃圾资源回收、工业垃圾市场化外运的多元化处理途径。

    针对生活可腐烂垃圾,街道积极探索社会化道路,发挥友邦制肥公司的技术优势,开展垃圾无害化制肥试验。通过制肥,该公司已经成功消化了当前收集的日均2吨左右的生活可腐烂垃圾;针对生活不可腐烂垃圾,街道通过回收旧衣、“垃圾兑换超市”等途径积极消化。

    在新兴社区的海盐县首个“垃圾兑换超市”,村民可以用日常收集的废品兑换成盐、鸡精、酱油、洗洁精、牙刷、肥皂等生活必需品。一到每周二的开放日,前来兑换的群众络绎不绝,大家都自觉成为垃圾减量分类的“环保卫士”。自超市开张以来,已有80多名居民参与兑换,回收了一些过期药、废电池、易拉罐、可乐瓶、玻璃瓶等。

    长效监管机制层层压实

    为了切实维护和提升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成效,街道建立了“街道巡查、社区(村)督查、管理人员督查、社会监督”四级监督管理机制,上下合力督促常改长治,共建共享清洁家园。

    元通街道不仅要求环卫所每周不少于两次下村巡查,每天一次集镇巡查,村(社区)分管干部每周巡查,每月对保洁公司工作进行考核,保洁公司管理人员做到日常督查,还要求各村(社区)发挥党员、承包组长的作用,率先垂范做垃圾减量分类的践行者、宣传者和监督者。

    其中,新兴社区党总支还将小区农户划分为3个责任区开展评创管理。分别组建评审小组,由社区干部担任评审组长,由党员、承包组长、妇女组长担任评审组员,定期评审和公布责任区内农户环境卫生与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情况,发挥党员联户带动作用,使小区环境一天比一天好,堪比城市社区。